2014年市民文化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决赛及颁奖在上图举行

百名知识达人与市文广局、市文明办、上海图书馆领导,评委专家合影
12月10日至11日,2014年市民文化节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大赛决赛在知识传播的殿堂上海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最终闯入决赛的近180名选手经过两天的角逐,最终决出百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达人,浦东图书馆等11家区县图书馆被评为优秀组织奖,并于11日下午举行颁奖典礼。

市文广局、市文明办、上海图书馆领导为知识达人颁奖
你知道老上海连环画界的四大名旦吗?春联的由来?我国第一部明确记载雕版印刷的诗集?决赛现场气氛凝滞,一道道知识题牵动了台上选手台下观众的神经。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历史学家熊月之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虞万里、上海民俗学会会长、华师大教授仲富兰,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研究员何继英等专家评委从一道道题切入,为大家讲述民风民俗、文化遗产的渊源、历史和文化思想。“是这样啊”,“这道题我也答对了”,台下观众窃窃私语。比赛有必答和抢答两种形式,在疾徐有致的节奏中,决赛选手和四场千余名观众在主持人和专家的导引下重温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比赛现场

比赛现场座无虚席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你是否对这些古语感到熟悉?比赛中主办方摘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讲话所引用的一些古语、古诗,要求选手指出古语古诗的出处,引用的场合,体会“闪现在古籍中的雅语”如何“活起来”。
开设“社会大课堂” 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014年市民文化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是由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上海图书馆主办,并得到了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博物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民俗文化学会等专业机构的大力协助。赛事从去年4月开始启动,历时半年,围绕“民俗文化”、“文化遗产”、“历史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初赛、复赛,三个篇章300道题于4月至8月分别刊登在《新民晚报》,《劳动报》,同时借助市民文化节官网和“东方网”平台,以网络形式进行答题,共吸引了11万余人参赛,参赛市民涵盖了各个群体,他们当中最小8岁,长者80有余,中青年参赛选手近7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不是一场考试,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会长、上海书馆馆长吴建中说:“答题的目的是为引导市民阅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籍,激发市民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兴趣,加深市民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虞万里先生则表示,更乐意把它看成一个校园之外的‘社会大课堂’。
本次大赛汇集并邀请业内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和上图馆员等出题,并建立了三个题库,立足反映市民身边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专家对每一题斟字酌句,反复推敲,严格把关,由浅入深。“我们不仅仅抓一个知识点,而是希望通过把知识背后的故事讲出来,将完整的艺术形象、历史的整个场景及丰厚的知识呈现出来,以点带面地带领答题者了解中华历史和文化。”熊月之先生说。熊月之先生是最早受邀的专家,他不仅慨然应允而且当即表示愿意协助主办方力邀业内其它专家;上海交大特聘教授、《经学文献研究集刊》主编虞万里出的每一道题都经过深思熟虑、涉及面广、言简意赅。题库中的题目无论是专业性、知识含量还是文字的表述上都堪称“高大强”,受到题目评审组的称赞。参赛者从赛题中获益良多,长宁区复赛满分选手潘?辰感慨道:“大赛的这些题目范围较广,知识含量丰富,还能提示我哪些方面知识结构不完善。”
点滴入手热诚服务 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市图书馆行业协会动员了全市三级图书馆共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大赛,从宣传、动员参赛、提供参考资料、开设阅读专架再到对读书小组进行辅导等,提供了一站式的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服务。市总工会、各区县、街镇积极配合,开动脑筋,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到社区、企业。民间传统艺术——金山农民画是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传统文化在民间有深厚的土壤,金山区高度重视传统知识大赛,不仅创建大赛QQ群进行分享交流,还实施全家总动员“学习计划”,鼓励居民向家庭延展,饭后一家人不看电视,围坐一起看书、找资料、上网答题,其乐融融。据统计,金山区有一百多户家庭全家报名参赛。普陀区443名选手进入复赛,在17个区县中遥遥领先,区图书馆负责赛事的张霞敏笑称,这得益于我们平时的积累。普陀区各街镇都有很多特色读书小组,街镇图书馆关注它们的发展、长期保持联系,为他们提供讲座信息、所需的书籍,定期派人参与活动并给予指导,并成为常态形成长效。因此,知识大赛一呼百应,读书小组纷纷加入,一起学习,积极参与。有位老人有几处居所,却一定要在普陀参加比赛,他说喜欢普陀的读书氛围。在市总工会的协助和号召下,各企业也积极发动员工参与知识大赛,利用车厢、食堂电视、橱窗宣传知识大赛,帮助员工把碎片化的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来自江苏的高中毕业生陈林是一家印刷公司的检片工,在复赛中取得96分的好成绩,“学了不少知识,也了解了很多上海风情。”
市图书馆行业协会还利用自身行业的品牌讲座服务平台,如 “上图讲座”,浦东文化讲坛、闵行文化讲座、青浦青溪讲坛、嘉定百姓讲坛、宝山市民讲座,徐汇周六公益文化讲座等,动员各图书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举办专题讲座,进一步提高市民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在全社会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视频则通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东方讲坛视频等渠道,供市民业余随时学习。
市民捧起书本走出家门 成为文化遗产的主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延续五千年而未中断的文明,历史述说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艰难历程、博大底蕴与民族性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捧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让市民认识它、理解它,成为文化遗产的主人。
赛事提供的一本本参考书目,引导市民按图索骥走进图书馆吸收文化养分。为了参加知识大赛,参赛者们纷纷走进图书馆,读经典、查古籍。据悉,自大赛举办以来,紧邻社区的街镇图书馆的借阅量比平时有显著增加,不少中青年参赛选手还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图书馆。不少市民做题之后,举家前往博物馆寻觅古人留下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题中不少知识点正是上海城市与郊区的旅游胜地,更是吸引了不少新上海人亲身体验。嘉定复赛满分选手于俊丽做题后,带着孩子一起走进上海老弄堂,抚摸石库门乌漆实心的厚重门扇,仰视屋顶的老虎窗,品尝老上海的特色点心南翔小笼,让文化变得更立体、有温度、暖人心。上海烟印公司的新上海人不少,参加知识大赛民俗、文化遗产答题时,正值三林塘民俗文化节开幕,想起题目上的内容,大伙儿结伴去了趟山林塘,体验民俗风情。
只有市民真正成为文化遗产的主人,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命力。
回溯中华文明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出现在今天的生活场景中。古老的文明,告诉我们,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我希望题目能贴近现实中国,追溯历史,通过一道题,思考一个当前现象,感悟一段文明渊源。这是我出题的出发点。”虞万里先生说。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大赛引导市民回溯中华文明,重在着眼当代现实生活。题目中出现的石库门、龙华庙会、罗店划龙舟、南翔小笼包子等,都是典型的上海民俗,这些民俗都是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至今仍存活于上海人的生活之中。
熊月之先生告诉记者,传统文化是活在当下的,有些仍然存在,有些则需要激活。普陀区海棠苑居委书记应珠在工作中,常常用传统文化知识和居民拉近距离,“冬至提醒居民加衣服,端午节给老人们送包粽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学习和熟知传统文化有利于我做好社区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规范我们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教会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市民文化素养,虞万里先生说:“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儒家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世风都可以为之一变。”
对新上海人来说,了解上海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了解并融入上海人的生活习惯,促进交流。冬至上海民俗是吃汤圆,北方是吃饺子,嘉定选手于俊丽是河南人,姑爷是上海人,两家人一块过冬至,大家既吃汤圆又吃饺子,其乐融融。
传统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要触摸、要感知、要注视、要赞美。我们能从中收获自己的人生真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在现实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更加文明,城市也会更文明。而这不是一次赛事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长期持续的努力。